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31630部队在什么地方,军民携手展出作品144件

31630部队在什么地方,军民携手展出作品144件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6:29:48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或者说,一些证书会被承认,比如驾驶证书等;一些证书可能不被承认,比如高级档案员证书等;还有一些证书,在地方没有相对应的岗位适配,比如高级射击员等等。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规定。一些士官转业后,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问,比如自己在部队获得高级工,但是安置到地方只能安置为工勤岗初级工。其实这与种疑问,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毕竟,地方与部队还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很多证书地方不予以承认。而且士官安置,也涉及很多历史继承问题,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想要完全改过来,几乎不可能。三、获奖证书,大部分是承认的比较常见的,比如嘉奖、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在地方是承认的。当然,这些东西也只能代表过去,不能够代表现在。特别是对于转业干部,部队里获得的各种功绩,地方单位是不会作为你的加分项目的,也不会因为你在部队获得的功劳对你优先提拔。

前苏联红军的主要兵源地是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的士兵作战能力最强?

前苏联红军的主要兵源地是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的士兵作战能力最强

苏军堪称苏联社会的缩影,后者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族群关系都在苏联红军中有所体现。总体来讲,来自斯拉夫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族官兵占据着苏军“金字塔的顶层”,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军种如空军、海军、战略火箭军基本上以俄罗斯族军人为主,而工程兵、步兵中,少数民族士兵占比较高。同样的,苏军军官也主要来自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斯拉夫民族(占比超过80%),其中乌克兰军官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而那些非斯拉夫族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则占比很小。

这种情况直到苏联解体数年后在独联体国家中仍相当普遍,据俄罗斯《军队》杂志调查统计——截至1995年,俄罗斯族军官仍在独联体各国军队中占据多数,比如中亚5国武装力量中有约5万名军官属于斯拉夫族,虽然当时这些国家军队的士兵“本地化、本族化”比例已普遍超过60%(最高达90%),但本族军官的占比平均只有20%左右,最低的哈萨克斯坦更是连10%都不到。

由于培养各级职业军官需要较长时间——连排级最少4年、营级10年、团级15年,再加上后来有上万斯拉夫军官陆续返回俄罗斯,导致中亚各国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实现“本族化”并摆脱缺乏有经验军官的困境。再返回头来说苏军的族群关系——简言之就是相当糟糕。各族士兵相处并不融洽,更谈不上和睦,由于来自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都较低的地区,连俄语都说不好且受教派因素影响的中亚士兵在苏军中最受歧视,为此当时苏军以民族为单位抱团组建部队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卫国战争期间威名远扬的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就是一支在中亚组建、以哈萨克人为主体的部队,而师长等高级军官却是俄罗斯人……到了苏联后期,由于斯拉夫人出生率下降,来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士兵越来越多,使得苏军内部民族问题愈演愈烈,矛盾的核心也从纪律和管理问题向民族、宗教冲突蜕变——其中最典型的反面例子莫过于苏军中的车臣官兵,后来在2次惨烈战争中给俄军造成巨大伤亡的车臣武装分子有不少人曾在苏军服役,甚至官拜将军(比如空军少将杜达耶夫、炮兵上校马斯哈多夫)。

1990年苏联国防部曾发布报告称,苏军340万官兵中汇集了大小近10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比例最高,约占一半,另一半则是其他民族。而在苏联解体前的最后3年(1989至1991年)里,苏军兵员结构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本族士兵只能在欧洲或所属加盟共和国服役”,结果引发诸多加盟共和国效仿(包括俄罗斯),最后只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白俄罗斯没这么干,此举导致苏军在这3年里几乎每年都无法征集到足够的新兵,大多数部队都严重缺编。

到了这个份上,苏军乃至苏联的分裂解体已无可避免。至于说哪个地方的苏军士兵战斗力最强,其实很难作对比——因为从苏军人员结构和比例来讲,肯定是斯拉夫族特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军人所获战绩、荣誉最多,但这并不等于其他少数民族作战就不够英勇、贡献就不够大,前面提到的潘菲洛夫师就是一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功勋部队。比如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中亚5国约有400万人加入苏军。

其中,仅哈萨克斯坦就有170多万人参战,超过一半人牺牲。乌兹别克斯坦则有超过40%的青壮年参战,近50万人捐躯。此外,苏联犹太人也有多达50万人加入苏军,其中超过3.2万犹太官兵荣获嘉奖(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就超过100人),人数之多仅次于苏军中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而犹太民族在总人口排名仅第七。

文章TAG:31630144展出携手军民

最近更新